嵐山,依海而生,因海而興。
在這片784平方公里的藍色疆土上,活躍著這樣一支檢察隊伍,他們始終堅守“我們要像對待生命一樣關愛海洋”的信念,充分發揮公益訴訟檢察職能,持續推進對海洋生態環境、沿海灘涂和海洋生物、礦產等資源的保護,在海洋治理中留下了一個又一個檢察印記。他們,就是日照市嵐山區檢察院“益心向海”辦案團隊。
拆除違建 還海于民 讓“臟亂差灘涂”變身“最美海岸線”
嵐山綿延的“黃金海岸線”是我國最美海岸線之一,其獨特的魅力吸引了無數游客前來。時間撥回到5年前,這片海域還是另一番景象:海岸線附近建有違章建筑、生活污水直接排海現象時有發生、腥臭難聞的氣味讓人掩鼻。
對此,“益心向海”辦案團隊啟動公益訴訟專項監督,依法督促海洋漁業主管部門、駐地鎮(街)政府拆除違章建筑、查處違法排污和違規占用海域行為,切實維護海洋生態環境。通過專項整治,共拆除違法建設142戶192處、完成退漁還海477畝、新建護岸893米、修復海岸線2.42公里,查處違法案件7起,督促收繳罰款5000余萬元,重塑美麗風景線。
“海洋是我們世世代代賴以生存的家園,我們有責任保護好這片蔚藍海洋,以法治力量守護碧海藍天、潔凈沙灘。”“益心向海”辦案團隊負責人劉新華堅定地說。
取締“三無船” 擰緊“安全閥” 讓“無序化管理”走向“精益化生產”
海洋是嵐山區最突出的發展優勢,作為海洋捕撈能力居全省第二位的漁業大區,每年開海季,1600余艘漁船有序起航、競相出海,開啟捕撈作業。“千帆弄影、百舸爭流”景象的背后也有“益心向海”辦案團隊的付出和努力。
2021年1月,當地漁業協會和漁業養殖戶代表聯合向該院反映,相關海域存在大量“三無”船舶擅自出海從事非法捕撈,違法載客出海觀光、海釣情況,甚至還在漁民養殖區盜捕,嚴重擾亂了當地正常漁業生產秩序。
“民有所呼,檢有所應。”“益心向海”辦案團隊迅速展開調查核實,依法督促相關部門加強協調聯動,啟動為期兩個月的“三無”船舶集中清查專項行動,進行“地毯式”巡航排查,共拆除“三無”船舶77艘、收繳339艘,轄區海域“三無”船舶存量實現歷史性清零。
“以前那些‘三無’船舶在海上為所欲為,現在全部清理了,碼頭都寬敞了不少。”“益心向海”辦案團隊對該案整治效果進行“回頭看”時,一名漁民高興地說。
該案先后入選“全國檢察公益訴訟優秀案例”“全省檢察機關海洋保護公益訴訟典型案例”。
增殖放流 藍碳代償 讓“環境破壞者”成為“生態守護者”
嵐山地處魯東南沿海、魯蘇兩省交界處,南鄰全國八大漁場之一的海州灣漁場。
由于山東、江蘇兩省禁漁期時間不同,交界水域監管難且存在異地捕撈執法權限等問題,個別水域非法捕撈現象屢禁不止。
日照市嵐山區檢察院與江蘇贛榆等地檢察院聯合成立魯蘇邊界檢務合作聯盟,會簽《關于加強海洋檢察公益訴訟工作協作配合的意見》《關于建立非法捕撈水產品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工作的協作機制》等,共辦理跨區域涉海公益訴訟案件7件,實現海洋生態環境檢察保護共建共治。
針對非法捕撈水產品案件多發、頻發實際,以及在執法司法實踐中遇到的法律適用、入罪標準等重點難點,該團隊與山東大學教授反復論證和研究,共同制定《關于建立非法捕撈水產品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立案標準的規定》,有關研究成果在《人民檢察》刊發,被省檢察院評為“全省檢察工作創新成果一等獎”。
截至目前,“益心向海”辦案團隊適用新立案標準共辦理非法捕撈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13件。同時,將辦理的相關案件制成展板,在碼頭、漁村、市場等漁民集中區域進行展示,用“身邊案”警示“身邊人”。
針對非法捕撈水產品行為造成的海洋漁業資源損失和海洋藍碳損失,“益心向海”辦案團隊創新實施“檢察+碳匯”辦案模式,建立在公益訴訟檢察辦案中認購碳匯、增殖放流等替代海洋生態環境修復補償機制。
針對一起非法捕撈黃蜆子(貝類)案件,除追究被告人刑事責任外,還訴請被告承擔海洋漁業資源修復費用、海洋固碳生態功能損失賠償金33萬余元。
“益心向海”辦案團隊始終秉承“向前一步解決問題”工作理念,聚焦海洋漁業領域突出問題,督促拆除海岸線違建,集中整治“三無”船舶,創新海洋藍碳司法保護與生態治理,敢拔“硬釘子”、善啃“硬骨頭”,在解題破局中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為經濟發展保駕護航、為美麗生態守住關口,助推海洋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不斷筑牢“藍色海洋”檢察保護屏障。
近年來,“益心向海”辦案團隊被日照市委、市政府表彰為“攻堅克難和改革創新獎”先進集體,被日照市檢察院表彰為“突出貢獻集體”,團隊中涌現出全省“擔當作為好干部”“富民興魯勞動獎章”獲得者、“齊魯最美檢察官”“山東政法英模”劉新華等一批先進典型。
“以法治力量守護碧海藍天、潔凈沙灘。”這既是日照市嵐山區檢察院“益心向海”辦案團隊最樸素的心愿,也是他們為之奮斗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