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過后,涼意漸起。
近日,五蓮縣人民檢察院黨組成員、副檢察長趙風壘帶領第二檢察部來到五蓮縣戶部鄉5處散葬烈士墓前,嘗試為墓下的英雄尋找歸宿。
“原本有13位烈士,臨沂那邊來親屬認領遷走了8座墓,還剩這5座墓,當年犧牲時,都是些年輕的孩子啊!”說話的是71歲的李丕友老人,他已在此處守墓40多年。
抗日戰爭時期,戰火肆虐。“當時八路軍一個新兵連駐扎在諸城東郝戈莊,被當地一個地主出賣,遭受日軍偷襲,幾乎全軍覆沒。”94歲的郝戈莊村民楊汝善回憶稱,戰時條件有限,犧牲的戰士分多處埋葬。
“當時俺村(原系諸城境內)埋了13具烈士遺體,解放后,有8位烈士被親屬認領遷回臨沂。”李丕友說,這5位烈士一直無人認領。更遺憾的是,這塊被烈士鮮血染紅的土地,一度成為被遺忘的角落,甚至在當地也鮮有人知。
這一線索來自五蓮縣退役軍人事務局。今年8月,五蓮縣人民檢察院會同縣退役軍人事務局聯合制定了《關于開展全縣烈士紀念設施管理保護專項行動工作方案》,成立了五蓮縣縣級以下烈士紀念設施管理保護專項行動工作專班。
拿到線索,第二檢察部請五蓮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和戶部鄉黨委政府工作人員帶路,立即動身,前往現場。
通往墓地的路算得上“人跡罕至”。一路上田壟交錯,野草叢生,數百米的田間小路,蜿蜒狹窄,只容一人通過。大家蹣跚轉悠了許久,艱難到達現場。
經過長年累月的風雨侵蝕及農田耕作,五座烈士墓日漸殘損,顯得格外斑駁,卻也因守墓人的照護,依然保持著墳塋的形態。墓地約50米處的簡陋農屋,便是李丕友的住處,為烈士墓添土除草,是他年復一年的“必修課”。
烈士身份確認、烈士檔案收集、戰斗史實確認……查看現場后,第二檢察部立即行動起來:與部隊、地方行政部門溝通,搜集關于當時戰斗的資料;與退役軍人事務局溝通研究整改措施;與當地鄉政府溝通研究烈士墓遷移的可行性方案。9月14日,五蓮縣人民檢察院向五蓮縣退役軍人事務局發出行政公益訴訟訴前檢察建議。
這只是專項行動的冰山一角。按照預定工作標準,五蓮縣人民檢察院將在接下來的工作中,實現信息核驗、規范整修、有效管護和宣傳教育的四個“全覆蓋”。
青山埋忠骨,山河念英魂。每一座烈士墓碑下,都是鮮活的英雄,為無名英雄“尋親”,送散葬烈士“回家”,是對英雄的告慰和緬懷。通過公益訴訟推動英烈紀念設施保護,將是五蓮縣人民檢察院繼續前行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