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一條蜿蜒的山路前行,一個藏在半山腰的小山村——日照市東港區三莊鎮上崮后村映入眼簾。走進村莊,古樸的石頭墻,長長的石板路,清澈的月牙灣,猶如一幅徐徐展開的田園風景畫卷,既有“小橋流水人家”的詩意,也有“滿目風景如畫”的溫柔。幾年來,一場山村“變形記”在這里上演。
上崮后村三面環山,交通閉塞,生活條件落后,沒有集體收入,還欠下了不少外債。村里多年流傳著這樣一首順口溜:“三面山,一面天,一條小路往里鉆,挑著扁擔換不了肩……”短短幾句話,正是對上崮后村之前面貌的真實寫照。
上崮后村共有村民55戶、125人,其中貧困戶21戶,44人,是省級貧困村。2018年8月6日,李光學被選為日照市人民檢察院派駐到上崮后村的“第一書記”。到任后,他挨著每家每戶進行走訪,摸清村民實際生活情況。
李光學發現,村里的青壯年大都選擇下山學習、謀生活,現在只剩下一些六七十歲的老人在這里留守。老人們年紀大、行動不便,下山難、上山更難?吹酱謇锏那闆r后,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啃下這塊“硬骨頭”,為老百姓們干點實事兒。
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李光學動員村民鋪建“石頭路”,投資16萬元,實行戶戶通。為保留村莊古樸風貌,經過一番思量,他決定不再使用水泥混凝土進行道路改善,而是因村制宜,就地取材,用石頭進行鋪路。村民們聽到李書記的想法后,改變村莊破舊面貌的想法也越來越強烈。就這樣,大家一起熱火朝天地干了起來,大車上不來,他們就用老式小推車,一人在前拉,一人在后推,汗水浸透衣背,他們卻干得起勁。
李光學還積極聯系施工隊,投資10余萬元,在村莊新打大口井兩處,給每家每戶接通自來水,方便村民的生產與生活;給村民送去米面糧油、御寒棉衣,讓村民溫暖過冬……這一樁樁、一件件“暖心事”村民看在眼里、記在心里,紛紛為這位給村里帶來“光亮”的“第一書記”點贊。
8月12日上午,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和李光學一起來到村莊,走到村民張德文老人的家門前時,已經80歲高齡的老人熱情摘下院子里種的黃瓜分給大家,并從屋里搬出幾個小板凳招呼大家坐下。談及李光學給村子帶來的變化,老人滿懷感激。
張德文老人的兒子幾年前因交通事故去世了,去年她的老伴兒也離世,這讓老人原本就拮據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了解到張德文老人這一情況后,李光學立即對接市檢察院為老人爭取司法救助。不久之后,市檢察院干警來到上崮后村,將1萬元司法救助金發放到了張德文老人手中。
自2018年起,上崮后村土地流轉共計400畝,每畝地能讓村民收入近1000元,村莊集體經濟每年收入13萬元。通過土地流轉,村民們有了主要經濟收入來源,也享受到了美麗鄉村建設的紅利。
日照市人民檢察院領導多次進村為村民送去溫暖,還與李光學一起規劃村莊的發展。東港區及三莊鎮各級政府也積極為村民謀福利,助力鄉村振興。眾多的支持為李光學注入了一劑強心劑,讓他更有信心帶領村民把村莊建設的更好。
如今,李光學不僅是上崮后村的“第一書記”,還當選了村黨支部書記。他抓黨建、強班子、帶隊伍,積極培養年輕有為的村委干部。目前,上崮后村已有黨員11名,形成了風清氣正、干事創業的良好氛圍。
對于村莊未來的發展,李光學還想出了好多“金點子”:發揮好月牙灣的優勢,大力發展垂釣項目;積極爭引資金約100余萬元建設村莊文化生活服務中心,其中包擴圖書室、閱覽室、鄉村記憶館等活動場所,建成后將吸引更多村外、山下的人“走進來”,交流學習、體驗生活……看著上崮后村上演的這場“變形記”,李光學對今后上崮后村的發展充滿了信心與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