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亮點:
近年來,東港區檢察院針對檢察機關與學校法治教育銜接不夠、青少年法治教育系統性不足等問題,在全區初級中學創新開設《道德與法治》“雙師課堂”,以“共研、共教、共評”為核心,推動檢察官與教師深度協作,將檢察官司法實踐優勢與教師教學經驗優勢深度融合,開啟檢教共建、檢校合力抓預防的工作新模式,實現法治教育從“單向灌輸”向“雙向互動”、從“零散化”向“系統化”轉變。目前,“雙師課堂”已在全區所有初級中學實現全覆蓋,獲評“全省檢察機關懲治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典型事例”。抓實成果轉化,通過深化檢察綜合履職,推動解決未成年人違法犯罪背后的共性問題,制發的1件檢察建議獲評全省檢察機關“十佳”社會治理檢察建議。針對未成年人在網約房遭受侵害或實施犯罪問題,推動日照市人大形成立法議案,努力推進更深層次社會治理。
主要做法:
構建“檢察官+教師”協同教學模式
東港區檢察院深入全區學校開展調研走訪,深度了解法治副校長履職工作情況,與區教體局會簽《關于在日照市東港區初中學校開展道德與法治學科“雙師課堂”的意見(試行)》,推動檢察官與教師深度協作,實現司法實踐與教學過程共融。
共研課程設計。東港區檢察院“東檢·心禾”團隊檢察官與區教體局道德與法治教師建立共同備課機制,結合教材中憲法教育、權利與義務、公平正義等法治模塊,共同梳理教學重點。檢察官從司法實踐中篩選涉及未成年人犯罪典型案例,教師則結合學生認知特點設計互動環節,將法律條文轉化為學生易懂的“生活準則”。
共擔課堂教學。采取“教師基礎講解+檢察官案例解讀”的雙師模式,由教師負責教材知識點的系統講授,為學生搭建法律知識框架,檢察官通過現場授課或視頻錄播、直播連線等方式,用辦案中真實案例解析法律后果,引導學生就具體案例進行討論,讓抽象法律變得具體可感。
共推延伸教育。檢察官與教師聯合設置“法治研學”課程,將相關法治課程設置在東港區檢察院“東檢·心禾”未成年人司法保護中心和法治教育基地中講授,既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又利用好課外研學的有益補充,通過帶領學生走進檢察機關,由檢察官現場講解“逮捕”“起訴”等法律程序,共同設計“情景表演”“模擬法庭”等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深化認知。
打造“嵌入型”預防體系
東港區檢察院深入全區學校開展調研走訪,深度了解法治副校長履職工作情況,與區教體局會簽《關于在日照市東港區初中學校開展道德與法治學科“雙師課堂”的意見(試行)》,推動檢察官與教師深度協作,實現司法實踐與教學過程共融。
優化法治副校長隊伍。東港區檢察院黨組成員全部擔任區重點中學和偏遠農村學校法治副校長,依托“青春護航”法治宣講團,打造專業化普法隊伍,實現轄區所有中小學“檢察官擔任法治副校長”全覆蓋。
搭建信息化履職平臺。在自主研發的“心禾護未”未成年人保護小程序中,設立“法治副校長”模塊,方便學校師生與法治副校長的信息互動。
同時建立履職考核制度,將參與制定有關校規校紀、列席校務會、協助處理校園相關事件等事項納入法治副校長履職考核內容,開展履職評價。
共促檢校家協同。研發“防欺凌”和“預防性侵害”等主題的“普法+家庭教育”雙師課程,檢察官講解《家庭教育促進法》中家長的監護責任,結合相關案例分析后果,教師則分享“怎樣發現孩子被欺凌的信號”等實用方法,強化家庭教育主體責任,推動家長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發揮家庭在參與青少年法治教育中的作用。
推動“全域化”治理
充分發揮未成年人檢察綜合履職作用,以“辦理一案、治理一片”為目標,在參與平安校園建設中,通過辦案推進未成年人保護“全域化”治理。
狠抓“一號檢察建議”督導落實。對辦理的涉校園安全案件,深挖案件根源,對暴露出的未落實強制報告等方面問題,制發社會治理檢察建議7份。
推動校園周邊環境整治。針對學生騎乘電動車、校園周邊店鋪向學生售賣煙酒、違規設置彩票銷售站等問題,聯合職能部門召開聯席會議9次,督促依法履職,推動建立長效工作機制。
協同開展網絡治理。開展青少年網絡安全教育,與公安、網信加強溝通,檢察官定期進校園講解“兩卡犯罪”“網絡詐騙”等案例;教師通過在班會課組織網絡信息辨別賽、強化日常巡查等形式,及早發現和阻斷不良信息傳播。
未來發展
深化課程體系建設。進一步細化不同年級法治教育重點,結合未成年人犯罪新趨勢更新案例庫,開發更多針對性強的“定制化”課程,提升法治教育的精準度。
拓展數字賦能應用。升級“心禾護未”小程序功能,在法治副校長模塊增加雙師課堂評價內容,利用VR、短視頻等新媒體形式豐富教學載體,實現線上線下教育深度融合。
擴大輻射覆蓋范圍。在初中全覆蓋基礎上,逐步向小學、高中等延伸,探索職業院校法治教育路徑,構建全學段、無縫隙法治教育網絡。
強化成果轉化推廣。深入總結“雙師課堂”實踐經驗,形成可復制的工作規范,加強與其他地區檢察機關、教育部門的交流合作,推動法治教育創新模式在更大范圍落地見效。
|